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3(2 / 2)

男人道:“没关系,我是通过电台的朋友找到您的电话的,主要是一件事,今天的话说天下我也听了,我们编辑部对您的两首诗特别感兴趣,可能会在明天的报上刊登这一次的事件,所以先跟您打一声招呼,还有我想问一下第二首诗的名字,因为您广播中没有提及。”

张烨一噢,思索一下,“第二首叫一代人。”

那记者称奇道:“一代人这标题怎么觉得不合适”

一代人的题其实指向性比较明确,是原作者顾诚在那个时代和社会引发的思考和坚持,张烨原本告诉那女大学生的这首诗本意也并不是标题的引向,没那么有深意,但张烨还是比较尊重原著的,用了人家前人的智慧,哪里还能改人家的诗名。文艺青年嘛,说起来的话,这类人榨干了煮沸了,骨子里剩下的实际上也就是那么点固执了,张烨自己也不例外,他很有原则。

不合适又怎么样他也知道这诗名跟自己今晚表达的意思有差别,但这可是他那个世界伟大诗人的经典名作,经典是需要尊重的,张烨扪心自问,就算原作者看不到,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违反原则的事情就可以做吗违反道义的事情就可以干吗答案很明显嘿嘿,当然可以干啦

张烨啊道:“你们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登,只要能上报就行,随便改我没事儿,为了销量增加一个幻想主义元素的诗名也可以啊”他很有原则,有时候也很没原则这可是京华时报啊跟上次刊登鬼吹灯的那份小报纸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那记者闻言差点吐血,他就是随口发表一下观点,估摸也没想到张烨这厮居然这么没有底线,一个现代诗人,一个能写出这等经典诗句的艺术从业者,居然让别人随便改标题名字你妹啊你还有没有一点文人的操守了啊哪儿有您这种文人呀记者也哭笑不得,咳嗽道:“那什么,不是那个意思,也不是让您改诗名,还是叫一代人吧,您的诗我们可不敢做主。”

“那行吧。”张烨可有可无道。

交流了几句,电话也简短地挂了。

张烨有一个优点就是从来不怯场,手机一断他才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要上京华时报了又要出名一些了啊离自己的目标也又进了一步对了,看看声望有多少了吧,他打开游戏界面

总声望:95344。

什么怎么这么多了

张烨一怔,周六早上才把声望全用掉,按照鬼吹灯的声望累积,每天大概有两万人会给他增长声望,周末两天过去也就是四万多的样子,算上假日收听率所有微涨也超不过五万去,简而言之,今天的话说天下直播给他带来了五万多的声望值果然不愧是文艺广播排名第一的栏目啊听众基数就不一样当然,里面可能也多数归功于张烨的出色表现,那两首诗说的十分恰到好处,肯定征服了不少听众

第24章 小小出名了一把

第二天下楼上班,走到地铁站西边的报亭时张烨过去问了问报纸,“京华时报来了吗多少钱”

“一块。”老板机械化道。

张烨掏钱,“给我来一份。”

老板收钱递报,“好的,你拿好。”

穷的叮当响的张烨对这一块钱十分肉疼,但没办法,该花的钱他肯定得花,随后翻开版面一页页看起来。等他走上地铁挤在10号线的时候,终于眼睛一闪,喜闻乐见地翻到了中间一页,自己的大名在文章中赫然其上,尤其这个标题特别吸引人两首诗救下一条人命

昨晚,京城广播电台文艺广播话说天下感情专栏与听众互动节目里,一名女大学生因为男友即将远去纽约求学而准备选择在节目直播中轻生,节目主播王小美极力劝阻,但效果甚微,最终是节目嘉宾、文艺广播深夜鬼故事的播音主持人张烨老师用了两首诗挽救了女孩的生命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站在你门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鸟与鱼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又名飞鸟与鱼。

以上是两首诗的原文。

据悉,两首诗都是张烨老师现场创作的,本报记者深夜也通过电话采访的方式联系过张老师,虽然是在电话中,却也不禁被张烨老师的文采所折服。

被我文采折服

张烨有些脸红,电话中都把人家记者当成推销火腿肠的了,表现出了屁的文采呀

报导还没完:这里还不得不提到一个插曲,凌晨,编辑部几个人赶稿,看到这两首作品后无不动容,立即做出了对两首诗的解析和评论,但交给严副总编辑审核时,副总编却没让我们发稿,看了诗,他的原话是这样的:“赏析分析之类的都删掉吧,不要用以前的常规方式撰稿了,飞鸟与鱼,这是一首能瞬间打进人内心的现代诗,不需要解析,而另一首一代人,里面的力量也是无法用语言解析的,这是一首伟大的现代诗,不管作者是不是诗坛的新人,这首诗都只能用伟大来形容,或许原作者的名气和在当今时代的客观背景下,现如今还不足以让这首诗名噪天下,但我相信,时间会证明很多事的,或许几年以后,或许几十年以后,或许几百年以后,后人都会记得一首诗,记得一个人张烨与他的一代人。是我们这一代人,是他们这一代人,也是后人那一代人。

评价真高啊,张烨心都飘起来了。

单位。

“早。”张烨进了办公区。

助理小芳第一个迎了上来,笑得露出小虎牙,“张老师您来的正好,我们正说京华时报上的新闻呢,您看了吗”

张烨笑笑,“我也刚看了。”

小芳咯咯笑,“大家之前还聊呢,你可是咱们文艺广播里这些年第一个上京华时报的。”她替张烨高兴,“这可是京华时报啊,虽然局限在京城地区,但发行量可是几十万份呢,一般人可没这个待遇”

老少故事会的老主播冯老师也看过来,高度评价道:“小张老师,昨天夜里我又听了一次重播,把两首诗翻来覆去地咀嚼了一遍,唉,后生可畏啊,我也马上退休了,以后台里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喽。”

张烨赶快道:“可没您说的那么言重,我这文学素养还差得远,我来台里的第一天就是抱着学习态度来的,今后也是,还得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田彬和李四这时来上班了。

张烨也瞅到了他,只见田彬眼中有些暴戾的神色,妒恨交加的感觉,不理张烨,自己坐回了办公桌。被张烨抢了深夜鬼故事的主播位子,田彬现在已经是带班dj了,平时根本没有工作做,只能谁那里有缺就补上一次,三五天也不见得能上一次节目,他不窝火才怪。

倒是李四今天的态度跟以往完全不同,看得出他本来也没想说话的,但不知怎么想的,刚要转身的李四脚步又顿了一顿,“张老师,早。”

张烨看看他,“哦,早。”

李四跟他点了下脑袋,这才归位,有点服软并且审时度势的意思。

闻得如此,田彬脸色更差劲了,他人缘本身就一般,以前也没少在背后嚼人舌头,怪不得今天的众叛亲离。

后面,台里的风云人物王小美也到单位了,她还是没往张烨那里看,但是跟几个老同志和关系不错的朋友打过招呼后,却意外地跟张烨说了句,“张老师,我节目的读者来信有不少是给你的,一会儿你找助理拿一下。”虽说态度看上去没什么变化,可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