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66(1 / 2)

这是我第八次踏浮桥了。”

“我这是第二次,我要向您学习。”

仇兴华说道:“我警告你小子,哪怕锦江市最有钱,也不能用水泥钢筋来代替浮桥,这是锦江的历史,你要是灭了它,锦江的老百姓就会灭了你。”

常宁陪着笑脸忙道:“您放心,我对历史也非常敬畏。”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锦江浮桥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杨吴乾贞二年,即公元九百二十八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取名永安桥,位于城隍庙前,十三舫,比舟为梁,铁揽绳牵,随波升降,宋太平兴国七年,即公元九百八十二年时,增为十四舫,后又增为十五舫及至二十四舫,一五一四年时,在桥两边装栏杆,浮桥两岸建起石码头,改名为迎仙桥,清康熙八年,即一六六九年,经修缮后改名为锦江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锦江桥两次被毁,一九五一年,锦江浮桥修复通行,桥长共一百六十一点八五米,共由十四厢四十只浮船组成,此后桥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始终是锦江河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浮桥边,每年都会举办龙舟大赛,至今不衰,宋代苏辙曾有诗云: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长鲸破浪聊堪此,小旆迎风殊未收。

踏桥而行,迎风漫步,仇华兴显得兴致勃勃,“小常,听说你是天事晓一半,地事全知道,那我今天要考考你了。”

“嘿嘿,虎藏威犹在,大官压小官,您老人家眼瞧着就是京机大员了,该操心的是国家大事,这临走了还要为难我们这些后生小辈,就不怕传将出去贻笑大方吗”常宁挽着仇兴华的胳膊,涎着脸笑道。

仇兴华仰头大笑,“哈哈,人走楼空,我不怕,但是你怕,因为你是锦江市的父母官嘛。”

“得得,您就为难我,大不了我无地自容,跳到这锦江河里喂鱼去。”常宁跟着笑道。

仇兴华收起笑容,忽地念道:

“蔼蔼芳林,有集惟岳。”

常宁听得心里一乐,幸亏有王彬指点,临时抱了一下佛脚,不然又要让老头子笑话了,他故作思考状后,才慢慢的接道:

“亹亹明哲,在彼鸿族。”

“沦心浑无,游精大朴。”

“播我徽猷,彼振玉。”

“彼玉之振,光于厥潜。”

“大明贞观,重泉匪深。”

“我有好爵,相尔在阴。”

“翻飞名都,宰物于南。”

“礼弊则伪,朴散在华。”

“人之秉夷,则是惠和。”

“变风兴教,非德伊何。”

“我敬矣,俾人作歌。”

“交道虽博,好亦勤止。”

“比志同契,惟予与子。”

“三川既旷,江亦永矣。”

“悠悠我思,托迈千里。”

“吉甫之役,清风既沈。”

“非子之艳,诗谁云寻。”

“我来自东,贻其好音。”

“岂有桃李,恧子琼琛。”

“将子无矧,属之翰林。”

“娈彼静女,此惟我心。”

仇兴华笑道:“哟,看不出看不出,不喜欢读的小半仙,肚子里的墨水还不少嘛,这是西晋文学家陆机写的四言诗,是赠送给即将出任锦江县令的好顾令文的,诗不涉锦江,却与锦江有关,小常,你什么时候学的呀。”

“嘿嘿。”常宁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实事求是地说道,“不敢欺瞒领导,昨天在省城和王彬见过,受到了他的启发,昨晚匆忙的翻了翻锦江郡志,不过是偶然所得,歪打正着罢了。”

仇兴华又是大笑不已。

“哈哈好样的,不愧为青阳小半仙,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啊,哈哈”

两个人离开浮桥,回到了锦江河岸。

“小常,锦江是锦江人民的母亲河,但每年的汛期,可是母亲河的阵痛时刻呀。”

知道仇兴华的意思,常宁赶紧说道:“仇记,请您放心,我已经组建了锦江河和锦川河两个防汛抗洪指挥部,我总结过这两条河的防汛史,凡是出现大破坏大损失的年份,主要还是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已经成立了常设机构,在汛期到来前,技术人员提前一个月进驻现扬,实施二十四小时的全天候监测,汛期到来前一星期,将实行六小时一次报告的制度,同时,我们在防汛抗洪的人力和物力作了准备,市财政也为此预留了资金。”

点了点头,仇兴华说道:“哦我记得你在青阳市的时候,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喽,我相信,有你在,锦江河和锦川河出不了事,如果万一出了事,那就是你的问题。”

仇兴华的那句“那就是你的问题”,沉甸甸的留在了常宁的心里。

常宁忙着转移了话题,“仇记,您什么时候走啊”

“后天,明天下午,中组部的于付部长将来西江,代表中央和中央组织部,在宣布我的任命的同时,宣布对西江省委常委会的调整命令,李玮青接替我出任省委记,陈海林接任省长一职,吴天明担任专职付记,省委不再设第三名付记,至于其他常委,也会有部分调整,明天你就会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