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列夫斯基采取的办法是,在斯大林叼着烟斗做战略部署之前的闲暇中,就在他周围东扯葫芦西扯瓢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军事问题,既不系统,也不高深。但说着说着,斯大林就灵光乍现,赶紧一二三四五地部署战略要点,居然没有大错。另外,在斯大林召开军事会议时当然这种会议的目的是贯彻精神和听溢美之辞,坐在斯大林身旁的华西列夫斯基也是要发言的,但每回说到战略战术都是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罗里罗嗦,听得与会者一头雾水。说到后面的半部分却口齿清楚,声音宏亮,逻辑严谨,不过稍具军事常识的人都能听出来这些都是超级废话,结果是自然要遭到斯大林呵斥。怪就怪这军事会议“民主集中”后,由斯大林拍板作出的决策常常被实践证明大都是“英明”的。
同僚心里瞧不起这个毫无建树的总参谋长,多有鄙视,但华西列夫斯基总是一笑置之。其实在军事会议上,华西列夫斯基说的前半部分根本就不希望其他人听清楚,让斯大林一个人能听明白就行了,然后“润物细无声”地作用在斯大林的决策中,目的就达到了。从此可以看出,华西列夫斯基是个聪明人,斯大林也不蠢。
一般来说,人当了上级难免就会觉得自己比所有的下级有本领,道理很简单,你本领大怎么还被我领导呢就像刘邦跟韩信论兵,刘邦问韩信:卿家到底能带多少兵呀韩信骄傲地说“多多益善”刘邦又问:那你看寡人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口无遮拦地说,陛下能带个三五千人马就足够了上不悦,脸上阴云骤起。韩信自知失言,赶紧说,陛下不善于将兵但善于将将呀
尽管上级一般不承认下级比自己聪明,但聪明的下级实在太多。但为什么有人能当“上级”,而有人却只能做“下级”呢恐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而我是连答案也没有。
在苏军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我比较喜欢朱可夫。这点“喜欢”还是从电影中得来的,迈着稍稍有点罗圈腿的朱可夫,睿智、冷静、果敢、勇于承担责任。知道了华西列夫斯基的事,我又开始佩服这个“毫无建树”的总参谋长了。参谋长这个角色没有资格无为而治,既参还得谋,但其“谋”得有人采纳,不被采纳那就“放屁都不响”了,况且按照不成文的条令,只能“参”三次,超过三次就有了干扰首长决心之嫌。其实所有下级都存在这个问题,尽管没有严格的“三次”规定,但两次、四次性质一样,讨不讨人嫌视情况而定。
能做上级绝少人甘当下级,所以身在官场的人大多觊觎“一把手”位子,其理论依据是“宁做鸡头,不做牛尾”不过现实中“鸡头”上面还有许多“鸭头”“狗头”在等着,躲都躲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既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改变不了“做下级”的命运,那就必须得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理想的上下级关系是“取长补短”,说难听一点,那是“狼与狈”的关系,不为奸就行。
264四
中国当官感觉最好,人人都想当
出国学习后,因费用充足等原因;使我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后来毕业后,该校所属的研究所要我去;于是就留在了那里。虽然从实验员到实验室主任,再从实验室主任到副所长的职位在变;但对我没有半点当官的感觉,因为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没有当官的概念。
然而回国在一家事业单位当了负责人后,仿佛一下子中了状元;不仅自己高的福利待遇一步到位,而且好象自己的身份也如同镀金了;因为到什么地方都是别人对你的前呼后涌,更重要的是自己实际干的事少了;而受别人请示报告的多了。不干事却还要对干事的决策,刚开始也使我很犯难;因为国外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做,如年度计划;当时是各实验室自报自己的计划,而汇总审核与编制所的综合计划就是我自己的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