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系督军被湖南本地的湘军赶出了湖南,段祺瑞震怒,扬言要再次派大军进攻湖南,不过东北的一封电报电斥皖系任用非人,导致湖南百姓屡遭兵灾,民不聊生。公开的反对再度对湖南用兵。主张和平解决南北问题。东北的立场让段祺瑞如坐针毯。而国内因为巴黎和会失败,反日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对于军阀间的内战也反感不已,国内要求和平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即便是之前叶重在陕西的军事行动,也遭到不少人的诟病,更何况主张亲日的段祺瑞。
“总理,再让舆论这样继续下去,恐怕不行啊,皖系的声望在国内必降到最低点。”结束了陕西之行的徐树铮亲自赶来见段祺瑞。
“也怪我当时太大意,张敬尧此人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段祺瑞有些恼怒地道。“还有这个叶重。”东北的电报字字点中要害,偏偏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段祺瑞作任何反驳都是无力的。曹锟没表态,不过吴佩孚却是连发了几封电报,要求中央当局尽快释放因为游行被捕的学生。
“没想到一个山东的问题会闹得如此不可收拾。”徐树铮也顿足道“总理,必须想法挽回皖系在国内的声望,要不然,直奉两系联手下,下一届选举就不好控制了。”
“日本绝不可能在山东问题上让步,怎么挽回”段祺瑞道。除非这个时候段祺瑞能在日本的威势面前强硬起来。不过之前巴黎和会上一度占据优势时,段祺瑞尚且强硬不起来,此时日本以退出巴黎和会相威胁,英美,法几国权衡后作出退让,一致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这种情况下,段祺瑞就更不会在山东问题上强出头了。
“山东问题已成定局,不过却可以将国内注意力外引,出兵外蒙,使外蒙取消独立,收复外蒙这一块失地,当能让国内的悲观情绪为之一振。”徐树铮提议道。
“出兵外蒙也是为了更好的经营西北吧。”段祺瑞不是傻子,对徐树铮的小算盘看得一清二楚。
徐树铮坦然道“总理明鉴。”
“也罢,柿子拣软的捏。跟日本比起来,此时已经是自身难保的俄国根本无法顾及外蒙。”段祺瑞也有些被国内的形势迫得紧了,最终点头道,“既然是你提出来的,你就亲自提兵往外蒙走一趟吧。不过你收复外蒙要经营西北,必然会与叶重产生冲突,到时候要把握尺度,非万不得已,不要交恶叶重。”
“卑职省得。”徐树铮连连点头,不过心里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卷 第241章 摘桃子
“出兵外蒙”已经从陕北返回到奉天城的叶重看到徐树铮慷慨激昂的电报陈文,不由赞道“好一个徐佑铮,居然能想到这样一招转移国内视线的办法。”
“不仅解决了边防军的名义问题,还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徐树铮这手确实耍得不错。”蒋方震点评道,“徐树铮收复外蒙,兴帅是支持还是反对”
“当然支持,不管徐树铮的出发点如何,也算是利国利民,总比他把边防军派到湖南去要好。”叶重笑道。
“锡林郭勒盟到库伦段的铁路,兴帅都修了两年多了,就这么让徐树铮把果子摘走了不如兴帅也派一支军队过去。”修铁路有多烧钱蒋方震是知道的,如果让徐树铮把外蒙收回了,等于这些年叶重做出的努力,好处却都让徐树铮占去了。
“无妨,徐树铮此人极为强势,若是我派兵掺合进去,到时候反而生了龌龊。眼下到库伦的铁路还未峻工,劳师远征也是个不小的负担。徐树铮要去,让他去好了。他不是想向奉天买军用大卡车用来运兵吗我都卖给他。”叶重豁然一笑道。“编练参战军,再加上湖南作战,现在又出兵外蒙,估计向日本人的贷款也花得差不多了。”
“万一徐树铮真在外蒙站住了脚又该怎么办”蒋方震道。
“他站不住脚,日本人最近在外蒙一带颇为活跃,估计是想以日军为依仗,再次策动外蒙独立了。”叶重冷笑道,“近在咫尺的山东尚且顾及不了,如何有底气与日军在外蒙角力。”
蒋方震点头道,“兴帅心里有数,卑职也就不再多言了。”
“兴帅,好消息,奉天兵工厂把120和150两种口径的重炮造出来了。”叶重和蒋方震刚聊完,军械处的萧迪就跑了过来。
坐在椅子上的叶重一下子站了起来,心情大好地道“百里兄,一起去看看。”
为了防止城南日军可能的暴动,除了在城南设有军队外。东北的几大政府控股的飞机制造厂,还有奉天兵工厂都建在了城北。在警卫的的警卫下,小汽车穿过森严的戒备,进入奉天兵工厂的核心地带。
车窗外,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白人的身影,这点在通辽兵工厂也很常见,不过与通辽兵工厂的大多数俄国技师不一样的是在奉天兵工厂的绝大多数都是从德国引进的军工人才。
小汽车在火炮试射场地停下。4门架设好的大口径火炮,两门120的重型榴弹炮,两门150的重型榴弹炮,颀长的炮筒斜指天空,显得是如此的霸气。
“日军轻武器的配制并不高,自从兴帅在欧洲大规模采买军火之后,随着以后战防炮,18冲锋枪装备到部,东北军在轻武器上不会弱于日军,唯一的差距便是重火力上的加强。以前通辽仿日造的三八式105重野炮放在民国来说,是镇军利器。不过跟日本军队的装备比起来就要逊色一些了。现在奉天兵工厂仿造出了德式的这两种口径的火炮,东北军和日军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假以时日,正面战场上与日军抗衡,并非难事。”蒋方震看着眼前的大炮,眼睛中闪动着莫名的光采道。“萧处长,这两种口径的大炮性能怎么样”
“从德国过来的技师在兵工厂的工作还是相当严谨的。这种120口径的火炮与德军原来的制式装备性能已经相当接近了,不过奉天兵工厂的制炮机械才刚投入生产不久,很多机器都还需要进一步的调试,因此对于生产难度更高的150重型榴弹炮,性能比起德国的原产货要逊色一些。实际口径炮管长17倍口径,高低射界11度–45度。水平射界5度,炮弹重44公斤。大炮全重2250公斤。最大射程8500米。另外使用寿命上,德国原产的,每根炮管大概可以多打3到4百发炮弹。”
“大炮的质量要想办法提高。军火要装备几十万东北军,不能把军火把成艺术品,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又要兼顾到火炮的生产规模。”后世二战中苏联有一种122口径的火炮性能非常出色,不过整体上大炮的使用寿命是不及德军的。炮管更换率比起德军要高得多。可质量虽然低一些,苏联却是用量的优势,再加上俄欧的严酷的气候,生生挡住了德军。
“是,兴帅,另外兵工厂还根据德国的105口径的火炮,对东北军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