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1(1 / 2)

见戚氏如此不耐烦,却也没有任何的怨言,面无表情站在戚氏身后。

丫鬟又低声道:“不仅大夫人那里出了丑事,三夫人那里也”

戚氏来了精神,问道:“怎么三房有何趣闻”

“听说三老爷在外头置了外室,已经好几日不曾回府了”

戚氏正在幸灾乐祸,忽闻珠帘声动,丫鬟大声喊道:“七小姐到”

沈静雪低眉顺眼的入内,柔声请安:“太太这几日一切可都安好”

见到沈静雪,戚氏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腾升,随手抄起一个茶杯便砸了过去:“安好我这几日吃不安睡不稳,都是拜你所赐我上辈子究竟是造了什么孽,竟有你这么个吃里扒外的女儿,竟联合外人置我于死地”

茶杯并没有砸中沈静雪,却泼了她一身湿,她低头敛眉,细声问道:“不知静雪做错了什么,惹得太太这般生气”

戚氏冷哼了一声:“做错了什么你竟联合你大伯母设计于我,让我在你祖母面前出丑你可知我才是你的母亲,她只是你大伯母。你帮着她有什么好处你的亲事,还是我说了算”

沈静雪处变不惊,柔声道:“太太在上,静雪并没有做出这般的不轨行为,还请太太明察。”

“太太、太太”听得沈静雪这般称呼她,戚氏心中更加窝火,“我是你母亲,不是路边的太太夫人你这般目无尊长,究竟是谁把你教成这样的”

戚氏怒极攻心,呛着口水了。脸涨成猪肝色,大力的拍着胸脯,一脸咳了好几声。

崔嬷嬷赶紧上前轻拍戚氏背部。一边压低声音道:“夫人不必如此恼怒,夫人方才回来,切莫惹了老夫人生气了。”

沈静雪并不反驳,只是低声道:“太太教训的极是。”

闻言,戚氏更是怒不可遏。咳得更为厉害了。那咳声惊天动地,仿佛每一声都在控诉那个无良的继女是如何气得她七窍生烟的。

沈静雪上前一步想要动作,戚氏却奋力挥开她,仿佛她是只惹人烦恼的苍蝇:“滚咳咳咳你给我滚”

沈静雪闻言,安静退下。

崔嬷嬷帮着戚氏理顺了呼吸,戚氏拍着胸脯。含怒道:“这个继女,每次碰见她准没好事,真是触霉头真是个扫把星”

崔嬷嬷劝道:“夫人。你须得控制一下脾气,像方才你朝七小姐扔茶杯一事,若是传了出去,又要遭人话柄,说你虐待继女了”

戚氏恨恨道:“我就是看她不顺眼。就是想要修理她”

崔嬷嬷压低了声音:“想要修理一个继女,法子多的是。又何必用上不了台面的手段呢”

戚氏转头问道:“你有什么好法子”

崔嬷嬷道:“夫人可以这般这般”

宁氏回了锦苑,便忙碌着参照旧时沈家按庶女的份例准备沈静怡嫁妆事宜。沈静初则在一旁安静的看医书。宁氏不时侧头,她这个女儿,想不到竟还真对学医一事上了心。

看着沈静初认真的侧脸,宁氏心中未免感动。这个女儿的性子随她,比较跳脱,可如今却让她老老实实坐定了看书她心知女儿不过是为了她才想要学医,以免暗遭毒手也不知。

宁氏慨叹了一声,自从上回静初溺水醒来过后,仿佛换了个人似的,通透伶俐了许多,有时候连她这个母亲也有些看不透女儿心中到底想些什么。

宁氏理好了沈静怡的嫁妆清单,正想歇息片刻,有小厮匆匆入内禀告:“大夫人,老太爷请您和六小姐过去书房一趟。”

老太爷宁氏疑惑的看着来禀的小厮,问道:“可有说些什么”

小厮道:“不曾。只道请夫人快快过去。”

宁氏应了一声,转向沈静初,探询道:“难道是因为怡姐儿的事儿么”

沈静初摇头道:“不清楚呢。不过母亲不必担心,若祖父是要责骂,早先就责骂过了,许是商量怡妹妹的亲事细节罢了。”

听她这般说来,宁氏倒也不担心了,两人一同起身随着小厮一同去了老太爷的书房。进了书房,老太爷神情严肃的让两人坐下,开口问道:“大媳妇,前两日你带了秋姐儿去了敬王府”

宁氏心中奇怪,不知究竟发生了何事,只恭敬道:“母亲生辰之前将秋姐儿抬了嫡女,儿媳便想着要以嫡女的身份教导着。前几日收到敬王府的请帖,想着秋姐儿不曾参加过这般的宴会,让秋姐儿去见见世面,免得日后嫁入夫家被人笑话,便带上了秋姐儿。”

老太爷“唔”了一声,又问:“听说她那日大出风头又是唱歌又是念诗的大媳妇,秋姐儿是几时学会这些的”

闺阁中的千金小姐,一般都识字,但并不需熟读四书五经,只需熟读女训、女诫,懂的三从四德,相府教子,再学些当家及内宅手段便可。琴棋书画不必精通,读了太多的诗书的女子,过于聪慧,容易与丈夫意见相悖,反倒显得不够贤惠。一般名门望族娶妻,不注重相貌学识。更注重品质修养,日后是否能持家有道,能否担得起当家主母的担子。聪明过头了,反倒不是件好事,说不定还让自家儿子孙女落个“惧内”的名声。

宁氏自是知晓这些,心中也是疑惑,脸上却没流露半分,只道:“儿媳也是奇怪。秋姐儿向来老实木讷,也不曾见她特别喜爱诗词歌赋,母亲生辰那日便是一舞惊人。那日更是唱得好曲儿媳心中也好生疑惑”

宁氏眼眸带着几分探询之色看着老太爷沉默肃然的脸,半晌得不到回应,又将目光转向沈弘渊。沈弘渊只是几不可见的摇了摇头,示意她莫要担心。

老太爷半晌才开口,却是换了个话题,问道:“可曾替初姐儿物色了婚配对象”

宁氏回头瞄了沈静初一眼,恭谨答道:“还不曾。但儿媳觉得明府的二公子性子温良谦恭,倒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