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可好歹有联合国和各种人道机构组织救援,最起码饿不死,而大明的百姓,谁来救援
“娘,娘,有草根,那边有草根,荻儿去拨过来”
一名大概十岁左右的孩子,黑不溜秋的,看不出是男是女,突然惊喜的大叫,跑过去拨草,却是迟了一步,已经有两名汉子先一步拨了草根,随便捋了捋泥土,就塞进了嘴里。
“你们抢我的草根”
那孩子愤怒的大叫。
“阿荻,回来吧”
边上一个面有菜容的妇人有气无力的拉住他,眼里流露出了悲哀之色。
这女子虽然穿着破烂,也蓬头垢面,看不清长相,但是李信的眼神很毒,能看出一种才女气质,显然不是寻常人家的女子,于是向红娘子问道:“去看看”
“嗯”
红娘子从女兵手里要了几个馒头,便与李信跳下马,走了过去。
“小妹妹,饿了吧,拿着,这是给你和你娘的。”
李信分辨不出男女,红娘子一眼就看了出来,把馒头递那黑不溜秋的女孩子。
“这”
女孩子回头看向了她的母亲,腮帮子憋紧,暗暗吞着口水,那女子也有些犹豫。
“拿着吧,出门在外,谁没点难处。”
红娘子把馒头硬塞了过去。
“娘”
女孩子的喉头嚅动着,但仍然没接,只是眼巴巴的望着她的母亲。
“多谢姑娘了。”
女子略一迟疑,稍微福了一礼。
女孩子再也按奈不住,接过两个馒头,递了一个给她的母亲,就狼吞虎咽起来,那女子则是吃相秀气,一小口一小口的吃着。
“军爷,军爷,行行好吧”
“军爷,老婆子两天没吃东西了,求军爷救命啊。”
周围的难民看到红娘子居然发馒头,本来对这支军队还心存忌惮的,此时就如疯了一样,纷纷伸手大叫,眼里闪烁着森森绿光,还亏得有兵在,否则铁定会出手抢夺。
“再拿些馒头,分了罢。”
李信向二瓤吩咐。
“得令”
二瓤郑重抱拳,回头安排人手去拿馒头出来,分发给难民,难民均是千恩万谢,拿着就往嘴里塞。
“哎”
红娘子叹了口气,问道:“这位夫人,就你们俩吗,是不是和家人走散了”
那女子明显有难言之隐,迟疑了半晌,才道:“妾身姓周,乃松江府嘉定人士,早年嫁入京城,夫家孙氏,夫君于三年前病故,守丧期满后,妾身携女回返家乡,不料才过了临清,就被贼人骗去盘缠,还亏得妾身见机的快,及时逃脱,我们母女才保得一命,可是也因此迷了方向,随着难民,一路乞讨,再从地里刨些食,好不容易入了河南地界。”
红娘子同情心大作,劝道:“这世道兵荒马乱,路途危机四伏,仅凭着你们母女俩,很难回嘉定的,不如先跟着我们走吧,我们打算去投闯王,待得安定下来,再着人把你们送回嘉定,如何”
说完,就给李信连打眼色。
李信点点头道:“小生杞县李信,这位是红娘,途中自有红娘照拂,我军军纪尚可,夫人不必疑虑。”
周氏想想也是,带着女儿,乱世中,两个弱女子能从临清跑来河南已经是奇迹了,再往南去嘉定,几乎不敢想,而且李信眉清目秀,红娘子也满脸正气,两人一看就是极为亲密的关系,这也让她放下心来。
“娘”
那女孩子扯了扯周氏,眼底满是殷切。
“有劳李公子和红娘姑娘了。”
周氏暗暗叹了口气,向李信和红娘施礼称谢。
第十一章 宋应星
迎面一辆马车缓缓驶来,有十来个家丁护卫,一名六旬老者从车窗探出脑袋,看着给饥民分发馒头的一幕,不由捋须叹道:“民不聊生,饿孚遍野,这世道何时才能清宁啊”
书童从车外道:”老爷,那位公子倒是个善人,要不要小的去打听一下是哪里来的军卒“
“先看看再说。”
老者摆了摆手。
“吁”
书童叫停了骡子。
前方,近千难民基本上每人两个馒头下肚,李信见到更远处还有难民赶来,这可不得了,难民无穷无尽,再分发下去自己军中就不够吃了,于是打算招呼上周氏母女开拨,却是扑通一声,一个老者跪了下来,大呼道:“军爷,军爷,求军爷带上老汉吧,老汉能挑能走,只求军爷给口饭吃。”
“扑通”
扑通”
一听这话,顿时跪倒了一大片。
“军爷,军爷,老妇人会洗洗缝缝,还会做饭,求军爷收留吧”
“军爷大慈大辈,菩萨保偌军爷”
我草,被赖上了
李信大吃一惊。
其实想想也是,从古至今,军队不扰民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而自己不仅不扰民,还给老百姓发馒头,千年都未有过,这些看不到出路,没有生计的百姓,哪能不抓住机会
不过李信并不恼火,反而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这就是大明的百姓啊
前世虽然有讹诈,有各种碰磁,有赖上你的,可那纯属好吃懒做,而大明的百姓只是单纯的在绝境中挣命,只要能活着,哪怕一丝机会都要抓住,但他不是流寇,不可能裹挟百姓去当先登,当炮灰,更不可能带着百姓上路。
红娘子也是怜悯之色大作,好在理智在告诉她不能任性,只是心里又不忍,不由向李信看去。
“乡亲们,乡亲们”
李信连声呼喝,人群渐渐安静下来,那一双双殷切的目光让他有了种逃避的冲动,哪怕他前世再是冷酷无情,此时都不免侧然,但是必须硬起心肠。
“李闯出了商洛,已攻陷南阳,我军正是去往南阳,战场刀枪无眼,请乡亲们都散去吧。”
“哎哟,那可跟不得,快走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