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268(2 / 2)

刘鸣有点尴尬,忙道:“圣上所言极是。”

朱高煦暂且停止了谈论,目光穿过窗棂,观望着宫廷中大片的恢弘檐顶。这时他想起了甚么,转头道:“朕记得没有召见刘提举,你上楼来,是因为有事要说吗?”

刘鸣躬身道:“臣见圣上的随从都来了东边,便擅自前来觐见。此番官军出征,臣欲请旨为朝廷使节。”

朱高煦毫不犹豫地回应道:“不成。你留在朝中更有用,朕会另择良臣为使节。”

刘鸣却再次小心翼翼地说道:“微臣到了真腊国之后,便不再南下,待返回京师之后,便继续鞍前马后为圣上尽忠。”

朱高煦道:“虽然朝廷做了很多准备,但出海航行、在热带地区登陆,这些事的危险性依旧很大。你为何非得要去真腊国?”

刘鸣弯下腰,有些吞吞吐吐地说道:“臣若不告诉圣上实情,便是欺君,若如实言语,又是徇私。臣请圣上降罪。”

他跪伏在地,接着说道:“臣之表弟陈漳,为真腊人所害。臣欲办公务之余,试图察探罪魁祸首。”

朱高煦听罢点了点头,完全没有怪罪刘鸣的意思,毕竟凡人哪能没有私情?但朱高煦仍旧坚持决定:“朕会交代南下的官员,尽力帮你查出此事真相。你不用亲自去了。”

刘鸣只好叩首道:“臣领旨谢恩。”

朱高煦便往楼梯口走去,刘鸣也跟了下来。宦官们抬着轿子来到了东角门旁边,但朱高煦没有上轿,继续步行往西而行。从速度上看,抬着轿子的宦官、走得还没朱高煦快,他也正好保持日常活动,避免身体变懒发福。

身后传来了刘鸣的声音:“臣恭送圣上。”

前呼后拥之中,步行的朱高煦显得特别高。他的个子比所有宦官宫女都高大,那些人在他身边还弯着腰,景象就更明显了。他走得很快,刚到武楼时,周围的人沉重的喘息声已是此起彼伏,还有人在用袖子擦汗。

武楼便是以前的政敌设伏、想用迷香谋害朱高煦的地方,不过此时守门的宦官都跪伏在地,朱高煦大摇大摆地走过武楼。

他来到了柔仪殿,准备在这里处理奏章等事。柔仪殿中只有宫女宦官,今日侍寝的人是皇后郭薇,而皇后一般都不会来、她还得管理后宫。

太祖燕居读书的地方,后来的皇帝很少使用了。朱高煦却在这里待的时间很多,他燕居在此读了很多古代典籍,确实受益匪浅。

第八百六十九章 知不知情

没过几天,朱高煦又与刘鸣见面了,这次是他主动召见刘鸣。

听到柔仪殿外传来了叩拜称颂的声音,朱高煦便捡起了书案上的奏章、刚才他一怒之下摔在上面的本子。听到太监准许刘鸣觐见的回应,朱高煦又转头看向身边的宦官宫女,他们便自觉地退避了。

刘鸣入内,再次跪伏在砖地上叩拜。

“平身。”朱高煦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他已克制住了恼怒,语气镇定下来。

待刘鸣起身,朱高煦便把手里的奏章递了过去。

刘鸣弯腰双手接住,翻开了看。他的脸色很快变得非常难看,埋着头。悄悄用袖子揩了一下额头。不知是因为天气炎热、还是心情紧张。

这本奏章出自都察院官员之手,内容便是弹劾刘鸣。说他的继父李家宗族一众人,勾结浙商、在江西南昌府放高利贷,并有强取豪夺之事发生,短短时间里兼并良田两百多顷。其中提到了很多凭据,如果都察院官员不敢欺君,那么各种凭据、完全可以坐实李家违法之事。

刘鸣看了一会儿奏章,正待要跪,朱高煦眼疾手快,忽然伸手抓住了他的胳膊。他诧异地抬起头,怔怔地看着朱高煦。

朱高煦立刻开口问道:“你事先知情吗?”

俩人的目光对视,朱高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刘鸣此时的细微眼神,仿佛想要捕捉到甚么东西。

刘鸣的手臂向下压的力气减小了,他应该已经放弃了下跪,接着回答道:“微臣不知情。”

朱高煦听罢,放开了他的手臂,轻轻点了一下头。

刘鸣又道:“但臣依然难辞其咎,不敢有丝毫狡辩。”

朱高煦背着手走了两步,语气缓和了不少:“他们是他们,你是你。刘提举一定要争辩,撇清同谋的嫌疑。”

刘鸣的声音道:“如此一来,臣便是不孝了。后父也有养育之恩,同僚若从孝道上弹劾臣,不是更严重么?”

朱高煦立刻转过身来,神色有些意外,眼睛里露出了些许笑意。

当一个人把自己心里面、那些不那么光彩的心思说出来时,其实已经表明了信任。朱高煦立刻对刘鸣声称“不知情”的真实性,又多信了几分。

刘鸣又道:“臣离宫之后,即在刑部衙门留下官印、官帽,回家听候审讯。”

他说的是正常操作,文官至少在表面上必须要脸,被人指名道姓弹劾了、不管有没有罪,亦不能表现出贪恋权位的样子。

因此朱高煦没有劝阻,他只是沉声道:“刘提举的继父或许真的犯法了,但这件事的关键、还是因为你得罪了人。毕竟兼并土地的人,不止你们一家。”

这下轮到刘鸣意外了,看着朱高煦愣了一下。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蟒袍、头戴乌纱的武将来到了柔仪殿门口,请旨之后入内。来人是锦衣卫指挥使张盛,张盛走到朱高煦跟前,便抱拳道:“臣请圣上吩咐。”

朱高煦扬了一下下巴,刘鸣意会到意思、便把奏章拿给了张盛。

“查出李家勾结的浙商,究竟是何方人士,立刻逮捕入诏狱,审问谁是幕后指使。”朱高煦道。

张盛抱拳道:“臣遵命!”接着他便干脆利索地退走到门口。

刘鸣皱眉问道:“圣上认为,此事是有人预谋设局?”

朱高煦摆手道:“谁知道哩?但如果谁要与朕玩这一套,朕便让他吃不完兜着走。”

朱高煦也是出了名的狡诈,他经常算计别人。如果某些人想算计到他头上,他必定是不服的,所以才撂下了刚才一番话。

刘鸣小声道:“臣那后父,不是甚么德高望重之人。就算他确实做了那些事,臣也觉得在‘情理之中’。”

“嗯……”朱高煦发出了一个声音。

接下来好一会儿,朱高煦便只是沉默着在书案前踱步。他再次开口道:“打铁还要自身硬啊。”

刘鸣忙道:“圣上教训得是。”

朱高煦看了他一眼,又道:“只要你自己不是那种人,你便不用怕。”

刘鸣略微一想,便躬身道:“圣上恩德,臣不知何以为报。”

这时朱高煦忽然不再说弹劾的事了,转而问道:“刘提举那个表弟,叫甚么来的?你与他感情很好么?”

刘鸣拜道:“回圣上,臣之表弟名叫陈漳。臣与陈漳自小一起长大,兄弟之情甚笃。然而陈漳在世时,臣大概觉得他只是个亲戚;直到陈漳死了,臣才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的。又或他死得太惨,臣才耿耿于怀。”

朱高煦点头道:“那你先回家呆着,随后朕恩准你随军去南方、将功补过。”

刘鸣道:“臣谢圣上隆恩。”

朱高煦又道:“你那继父家的宗族,人应该没大事,但侵占的良田,必定要吐出来才能服众。”

刘鸣再次谢恩。

朱高煦挥了一下手,让刘鸣回去了。

夏季的热气日盛,今天的殿室之内、好像比昨日还要闷热。朱高煦走到门口,依旧没感觉到一点风,心情变得有点烦躁。

他身上的丝绸很薄,但也有两层,除了里衬、外面还有一身蓝色的团龙袍。按照礼仪,不管天气有多热、讲究的人都不能坦臂露膀,只能穿着长衣服忍着。

过了一会儿,那些宦官宫女又进来了。两个宫女看了朱高煦一眼,拿着扇子急忙上前打扇,他这才好受了不少。但宫女们可就不好受了,一直打扇的两个小娘,发际上全是汗水,发丝都粘在了皮肤上。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裙,风中弥漫着一股女子身上的淡淡气味,让朱高煦更是浮躁,忍着没转头看她们。

朱高煦在柔仪殿呆了一下午,还没到酉时便离开了此地,乘轿径直去了坤宁宫。他来到郭薇的寝宫,便把长袍帽子都脱了,然后撩起袖子坐在一张凉塌上一动不动。

“圣上怕热不怕冷呀。”郭薇的声音道。

接着她又从宫女手中接过一碗冰镇银耳枸杞汤,端了上来,开始不紧不慢地说着许多琐事,都不是甚么要紧的话。朱高煦便坐在那里听着,完全没有打断她,只是时不时发出一些简短的回应。

倒是郭薇自己回过神来了,小心地问道:“臣妾是不是话太多了?”

朱高煦调整一下自己烦恼的心绪,摇头露出了笑容:“我是喜欢听你说话,才没多言。”

郭薇秀气白净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喜色:“真的吗?”

朱高煦点头道:“咱们成婚那么多年,我何必再哄你?美人不仅长得好看,声音听着也舒服。我听着薇儿的声音很动听清凉,觉得天气也没那么热了,很解暑。”

郭薇掩嘴“咯咯”地笑个不停,“就算你是哄我的,我也很高兴。不过臣妾是皇后,可不是美人。”

朱高煦道:“长得美的皇后。”他接着又随口说得更具体一些,“薇儿不像长得魁梧的郭英,你反而生得骨骼纤弱。这些年长得丰腴一些了,可依旧纤腰楚楚,身材看起来纤细柔美,又多了几分妩媚,甚是养目。”

俩人虽是夫妇,但朱高煦并不是天天见郭薇,见面时的态度一向很好。

他简简单单随口说了几句话,却让郭薇喜不胜收。她高兴得在朱高煦面前转了两圈,故意让他看得更清楚。与她平时故作端庄的模样,此时她似乎变成了一个邀宠的小娘。

她的话也更多了,“臣妾前几日在宫楼里,见过父亲,父亲直夸圣上呢。说是圣上登基数年,世面上变化就很大了。大江里都是商船货船,驿道上的车马行人络绎不绝,附城而居的房屋越来越多了。京营和卫所将士的气象,也与以前十分不同。只怪臣妾不太懂军国之事,若非父亲述说,臣妾也不知道圣上如此这般厉害,真正是文治武功的明君。”

本来朱高煦对她闲谈的内容、没甚么兴趣,不经意之时却忽然感觉好受了不少。郭薇让他以为,自己的新政是有效果的,而且天下人必定有人会认同他。

郭薇不知道想起了甚么,小脸上又转晴为阴,轻声道:“可惜郭家没能帮到圣上,反倒拿了许多赏赐好处。”

“皇后帮了我不少。”朱高煦十分诚心地说道,至少后宫暂时没有鸡飞狗跳。他顿了顿又道,“再说人到了皇帝的位置,最在意并不是钱财,分一些出去没甚么要紧。”

郭薇问道:“那是甚么?”

朱高煦淡淡地说道:“权力。”

郭薇终于安静了下来,坐在朱高煦旁边的竹席上、好似在想什么。朱高煦回忆起她姐姐郭嫣、觉得郭嫣是聪明外露,而皇后表现得更简单厚道一些,但她应该也有自己的主见。只是皇后郭薇相比皇贵妃沐蓁,可能见识反而有些不如。

朱高煦便把手掌放到了她的柔荑上,她的手纤细光滑,比朱高煦的手掌要凉。

外面天色渐渐黯淡,气温也随之缓缓凉爽了。一时间,朱高煦才感觉到了些许惬意。

第八百七十章 皇帝校阅图

南征的决策在廷议之后,各衙已开始部署准备。等到今年腊月,大明海军舰队将按照谋划、抵达真腊国西贡港;而北段海路航行却不顺风,剩下的时间并不宽裕了。

海军将士、水手等各种人员总兵力近三万人,正从刘家港调集到京师。将士们到大校场、经过短暂的整训之后,即可扬帆起航。

军队从外金川门进城,通过皇城正门洪武门;随后出正阳门,到达大校场的军营。有司官吏在洪武门布置了仪仗,待军队通过时,皇帝将顺便检阅海军。

朱高煦乘轿通过千步廊,到达洪武门。他刚下马车,就看见洪武门城楼上,设置了黄色的伞盖,以及宝座等物。朱高煦观望了一阵,明白仪仗司与鸿胪寺等衙门、在沟通上出了一点问题,因为他并没有打算坐在城楼上校检军队。

他抬头观望了一会儿城楼,又顺着那个方向看天,见今日的天空灰蒙蒙的,云层压得很低。

他今天没穿龙袍,却穿着一身青色的武服,头上戴着大檐帽。这身打扮在礼制上是没有的,不过皇帝在名义上也是大明官军的全军统帅,穿上武服也并无不可;只是这种礼服,在前几年才出现而已。

按照武德年间制定的军队礼服,陆军是灰色、海军是青色。朱高煦这身织造局订制的青色衣裳,与海军将士们穿戴的没有甚么不同。不过他身上的配饰橙黄发光,看起来更加尊贵。纯金铸造的胸章、金玉腰带,腰间的雁翎刀刀鞘也是极尽华丽,镶金的刀鞘上还装饰着各种各样的宝石和翡翠。连鹿皮靴上也有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