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325(1 / 2)

妙锦开口问道:“矣及没有工业吗?”

“有纺织工厂。”莫娜道,“原先明国援助了设备,还帮我们培养工人。但是后来太多国家地区做纺织制衣了,有些地方的成本更低,现在纺织工厂也不景气。”

高煦道:“工业越到底端,竞争越激烈。”

莫娜带着笑容附和道:“是呀,做买卖的也这样。”

高煦又道:“也许还得靠教育。”

莫娜摇头道:“我们的学校和识字的人,也许比不上明国,但比很多国家都高。家族不好的人,如果有天分和真才实学,常常会移民。一般有学历的人,大多去了正府的公共部门,大概有六百多万人,收入不好。”

在一瞬间高煦似乎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介平民,他沉思了良久,再次开口道,“还是缺少传统性的期望。如果让大家完全相信、读书能当官发财,一定时间里就会有大量的青壮人口,为了子女和家庭的前途,卖力干着脏累的低收入工作,以积累社会革新资本,而不是吃饱就抽水烟深陷停滞。”

没有人回应高煦的这番话,妙锦也只是看着他苦笑地摇摇头。再度冷场,让高煦回归了现实,他不再是掌控天地运行的人。听众也不再是胸中赈济天下、一心光耀大明宗社的齐泰、高贤宁、胡濙等之辈。而且谈的是别家的事,大家也不是太关心。

莫娜呆呆地望着窗外,满眼土黄色的烂尾楼和行动迟缓的路人,她有阵子脸上带着愁绪。等她留意到、高煦正在观察她时,转过头来又露出了甜美轻松的笑容。

高煦也不再谈论现实的话题,他们本来就是来看几千年前的遗迹遗物的。何况他刚到这个地方,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只看到表面,也只不过是在信口闲扯罢了,毫无意义。

杨魁把车停到博物馆外面,离大门还有一段距离,因为那边不准停车。于是高煦和妙锦,跟着莫娜步行去博物馆。一路上有许多人围了过来,想与高煦妙锦攀谈。莫娜告诉他们,不要搭理就行了。

但是路边还是有明国人、和当地人坐在一起比划着交流,还抽水烟。现在有一些明国人就喜欢到处跑,而且不惧风险。高煦不是冒险家,反而因为以前的安全防卫级别很高,让他形成了小心谨慎的习惯。

博物馆里有大量文物,高煦对矣及历史不是很了解,也就是看个稀奇。他看了一圈,脑子里只剩下一些稀奇古怪的模糊形象,看不懂的文字、浮雕、黄金制品等等。印象比较深的是两具干尸,因为莫娜介绍说是法老和王后的木乃伊。但高煦转头就把那法老的名字忘了,所以印象不过如此。

据说法老王后都很年轻,并且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将爱情雕琢在了黄金椅子上。时隔数千年,他们居然还能出现在世人面前、进行展览。

而高煦猜测,国王贵族们把自己的尸身保存下来,显然不是为了给全世界观光的,他们是为了永生。这是一个比秦始皇还早的追求永生的故事,当然在同样做过皇帝的高煦眼里、这样的结局比较悲催。

走马观灯似的逛了一圈,四人便离开了博物馆,按照行程安排,直奔西南边的胡夫金字塔、以及人面狮身像。

这里又是一个关于永生的故事。

金字塔周围全是黄土和沙子,寸草不生,天空灰蒙蒙的不知是雾霾还是灰尘。没有大型建筑的衬托,金字塔看起来非常宏伟震撼。

相比只可远观、近看都是砖头的希腊神话形象,人面狮身像,高煦显然对追求永生的法老坟墓、更有兴趣。

他初来乍到,便抬头仰望着造型特别的遗迹,发了一阵呆。莫娜等人都没多说话,在旁边跟着观望。

金字塔凭借巨量的石块,让尖顶深入天穹,仿佛在接收着来自宇宙的某种能量,给埋在下面的法老干尸们永生的魔力?高煦凭借猜测,顿时觉得法老们极有想象力。

但是效果让人严重质疑。

来自宇宙或天穹的能量,究竟是什么,电?引力?空间扭曲?古代的人们搞不清楚,当然更不明白什么材料能吸收。但依旧不妨碍法老们以举国之力、拼命地盖了这么大的坟,并把自己制作成木乃伊。非常疯狂,简直是孤注一掷。

周围的游客们,显然对古人的信念嗤之以鼻,观光的游客们嘻嘻哈哈、兴致勃勃地当稀奇看。一些人爬到了上面,在距离底部不远的一个盗墓石洞里,肆无忌惮地往里面窥视着。

高煦和妙锦在周围慢慢走着观望,他们也是一副现代人的样子。高煦穿着长裤和半袖套衫,戴着墨镜,他身边捂得严严实实的妙锦、嘴唇上抹得嫣红,形象与这沧桑的古迹格格不入,与周围的游客倒差不多。但是他们心里的感受,显然与身边的人们不太一样。

或许现代人不应该嘲讽法老们,因为时至今日仍有富人把自己的血液抽干,然后冷冻起来。与法老们相比,本质上似乎区别不明显。

良久之后,高煦才开口道:“你说得对,任何宗教都因死亡而生。”

但很快最质朴的生活现实,便把他们从抽象古老的话题中、拉了回来。一个人牵着骆驼道:“骆驼,相因。”接着用听不懂的话说了起来。

高煦一脸尴尬:“谁教你的方言?”

牵骆驼的人听不懂,莫娜开始翻译。过了一会儿,她说道:“他是租骆驼的,但是我不建议骑。有点不安全,而且过会儿他会多问你要钱,说好的矣及钱,会变成明圆。”

幸好租骆驼的人听不太懂汉话。高煦感受到了莫娜的好意,便接受了她的建议。

高煦先帮助了她的黑妞朋友,又大方而“信任”地预付了报酬(根本不在乎那点钱),莫娜不仅没有迟到放鸽子,还设身处地维护雇主的利益。看来人类的一些东西,确是相通的。

但是租骆驼的人并不走,一直跟着。过了一会儿,又有两个牵着骆驼也过来了。高煦已经完全没有心情、再去体会永生的古老概念。

这时杨魁摸出了三小瓶东西来,笑着递给牵骆驼的人,终于友善地结束了纠缠。

高煦闻到了气味,佩服道:“我还没想到可以送小礼物,清凉油不错,真的很适合这炎热的地方。”

杨魁摇头道:“不是那样涂抹的。他们的用途就像印度神油。”

高煦:“……”

杨魁也立刻遇到了冷场,莫娜假装听不懂,高煦也没好意思继续这个话题。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繁荣与毁灭

离开金字塔的各国游客,多半会循着尼罗河继续南下,那边还有几座著名的神庙。或是北上亚历山大港,有希腊文化遗迹。

但是高煦一行四人、放弃了上古时期的景点,向东去了苏伊士运河,准备沿着运河南下“东港要塞”遗址。这是一条非常冷门的路线,因为实在没多少神秘的东西。

一路上,妙锦开始讲述一战前后的历史,以及有关这条运河的故事。高煦结合平时从书上读来的信息,渐渐系统化地了解了这一切。

蒸汽机应用初期,也就是武德年后期,高煦还没死(西元十五世纪下半叶),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定向对工业技术发展砸了多年财政资金,终于搞出了初代蒸汽机。

明朝在矣及以东的沿海地区,修建了很多“使城”、“总督府”,势力向西扩张到了矣及,并击败了当地的统治者马木留克势力。明朝开始收拢当地劳动力、修建苏伊士运河,意图打通与欧洲的最近航线,但是到高煦挂掉、运河还没修完。

大明舰队向南抵达了澳洲,因为当地没有国家,高煦随手取了澳区的名字,并迁徙了少量人口过去养马、搞畜牧业。

船队向东横穿太平洋已经发现了北美大陆,起初取名“美区”,并在西海岸建立了一个叫“新洲港”的屯堡,不断迁徙人口过去立足。但是当时的船只航速很慢,横穿太平洋仍不容易,相比辽阔的美区大陆、汉人过去那点人口严重不足。

考虑到海上活动频繁,信息不可能长期保密,欧洲人从大西洋过去找那块大陆更容易。明朝廷开始向美区土著示好,送各种礼物,还到那边到处宣扬大陆桥理论,说当地土著、是上古时期从大明这边迁徙过去的同乡,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叫殷人,企图“教化”土著,以扩充汉人人口的不足。

朱高煦和他的孙子在位时期,大明还没出太大的问题。只是后来的皇帝大臣们很担心海外的势力尾大不掉,渐渐停止了继续扩张,却不敢轻易放弃已经占据的“祖产”、投资巨大的海港运河。国内从官办大厂中获利、海贸中暴富的各方势力,也不允许。

较长时间里也不存在经济危机一说,明朝的海外市场实在很大,资本长时间处于市场的开拓期。

苏伊士运河修通之后,明朝面临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压力,开始与欧洲各国交好。

朝廷让占据摩洛哥的葡萄牙人、占据意大利的奥地利人代理了水路中转贸易。接着明军在地中海岸、亚历山大港东部修建“东港”,屯驻海陆军;向奥地利人、欧洲雇佣军出售大笔淘汰军火,武装这些潜在的帮手。

西班牙人航行到了南美,让当地土著的遭遇惨绝人寰,欧洲疾病、枪炮造成了灾难,还有放荡不羁的西班牙人在当地的混血儿童不断增加。

这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签订了一个条约,意思是世界的西方归西班牙、东方归葡萄牙。明朝当然只是看个笑话,不予理会。

西元十六世纪,大明朝矣及总督府与奥斯曼人发生了一场短时间的战争。

奥斯曼船队被明军的蒸汽炮舰击退,奥斯曼军队在陆上也寸步难进,无法再重演攻破君士但丁堡的伟绩。虽然矣及总督府当时的水陆总兵力、只有几千人,但凭借武器代差,顶住了附近大帝国的军事进攻。

明军靠矣及驻军那点人,很难反攻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当时的明朝廷也无意继续扩张,于是双方和谈。奥斯曼人赔款,但得到了一部分中转贸易机会。

奥斯曼人消停之后,东西方之间总体上和平相处了一段时间。在近两百年里,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生计。

西班牙人在南美挖白银,然后满世界消费,过得相当阔绰,前期没有什么问题。葡萄牙人、意大利人伙同奥地利人,做着中转海运贸易,也很滋润。

荷兰人和少量英国人,干起了海上搬运的业务,开展金融生意,也还好。

英国和法国的破产农民、犯人,跑到了北美洲西部拓荒,土地很肥沃。英王宣布北美全境属于英国,也没甚么问题,因为大陆很大,能占多少各凭本事。殖民者驱逐土著占有土地,讲故事污蔑当地部落是食人族、以便正义讨伐屠戮什么的,都是正常操作。

而东方的明朝廷对局面也相当满意,当时关税并不高、而且各国管理不善,汉人卖起了各式工业制品。即便海路遥远,但蒸汽船海运成本低,大家依旧赚得很开心。面朝欧洲各国包括东欧和俄国、奥斯曼等地的巨量人口市场,还有东方传统势力范围的广袤市场,当时的明国上层一段时间里过得还不错。

英法普(普鲁士)等多国大力发展工商业,提出重商主义理念。虽然大明的工业制品物美价廉、先发优势难以竞争,但欧洲人依旧有很多行业可以做,比如引进设备做纺织业,营销奢侈品手工业、销售农副产品、金融业等等。毕竟西班牙人挖了白银又不愿意生产商品、出手十分阔绰。

中间荷兰人对英国人,英国人对法国人,奥斯曼自己政变和内战,多地多次发生小规模战争,问题不大。明朝廷根本没打算参与,趁机卖起了淘汰的军火,并且两边同时卖。

英国爆发了起义,国王时不时被咔嚓,导致有段时间都没人敢登基。然后就是普鲁士崛起,打败了法国人,趁机武力统一了德益志联邦,让法国人痛心疾首。

繁荣总是那么短暂,战争的阴霾在上层的狂欢之中、正在不断地酝酿。

东西方的毁灭与混乱,终于先后引爆了。

这场世界大战旷日持久,初期的战争烈度并不强,打打停停,到最后才发展成决战。

而且一开始东西方的大战是各打各的,然后才愈演愈烈。当时欧洲各国陆续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接着法国爆发了革命,起义者先是干掉了国王,后来又是起义者自己互干。

原本打算推翻国王、成立资本家议政体系的法国,在内部互斗和民族主义的酝酿下,成功地变成了军事独裁正府。这时只能扩张民族主义“荣誉感”了,于是法国人首先拿西班牙人开刀。这个富裕之后挥霍无度、已经返贫的帝国,内部本来就快原地爆炸了,法军一来,很快就分崩离析。

轻松干掉西班牙的法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下一个目标就是德益志,打算一雪前耻。德益志正府吓得半死,赶紧到处结盟,奥匈、奥斯曼、意大利等人与德益志签订了互助条约。但是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流行、日耳曼血统高贵论之类的层出不穷,所以老皇帝被迫准备开战。

无独有偶,大明国内也积弊丛生,最终诉诸武力,开始了内战。

当时明国的问题简直错综复杂,并非两种势力的简单矛盾。大资本日益兼并垄断,造成了大量农户和工人赤贫、生计困难,上层占有了天文数字的资产和利润,贫富悬殊极大,国内起义和边疆外族造反此起彼伏。

皇帝的集权与大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扩大。皇帝想征税、以填补极度奢靡的生活花销和正府开支,大资本家大地主们指责皇帝征税太过随心所欲。大资本想转嫁税收给底层,已变得日益艰难,因为底层已经赤贫了。

大明皇帝还想收回官办公司的利润,这显然不可能。大量官办公司,包括能源、军工厂,都控制在了文官和勋贵手里,一百年前就瓜分完毕了,名义上属于公家而已。现在想收回来,不是要别人的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