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年代文里红楼人儿》TXT全集下载_7(1 / 2)

姐仨的床也是林大海跟林三伯自己打出来的,林三伯年轻的时候是木匠出身,林大海算是半调子,太复杂的他做不了,简单的床、书架这些还能应付,再加上老手林三伯,就一点儿问题没有了。

之所以自己打床,还是为了姐仨非得要电视里面演的那种大学生用的上铺床下面书桌的床,可自家这小县城,又没有大学,初中高中的住宿生都是上下铺的架子床,根本没地儿买去。总不能为了三张床去省城买吧?不够路费的呢!能发现县城里买不着的时候,贾敏后悔得不行,早知道这样,他们进省城卖冬菜的时候顺便拉回来多好。这费劲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毕竟是自家用,房间又够大,那小单身床也确实窄了些,家里来个客人什么的,都没个住的地方。那衣柜也小,放不了多少东西。

林大海一合计,就找了林三伯帮忙,自己做了。床都是做的是一米五宽的小双人床,下面写字台带书架,侧面墙打了半面墙的衣柜。上下铺的梯子也做得挺精致,都做成楼梯型的,带着小抽屉,空间都没浪费。

三面墙这就用上两面了,黛玉房间的另一面打上了书架。林月的房间按她自己的要求,给打了个小台子,专门放她那些做手工的工具材料什么的。林星的爱好在厨房呢,房间没啥特殊要求,就在空着那么靠着墙放了个沙发床。

倒是林大海两口子主卧的双人床是买的成品,屋子里简单得很,一张床,一面墙的柜子,再就什么都没有了。到是看着整齐得很。

客厅更简单,一套沙发,一个茶几,墙上一个电视,下面一个电视柜。就是客厅的全部了。

林大海把他的几个兄弟还有贾敏的两个哥哥加上贾家老太太都请到家里来,吃了一顿饭,这就算是正式搬家了。

老太太行动不方便了,贾敏想着城里至少上个厕所啥的方便,就留她在城里过冬,进城享福了,她两哥总不能再说她让老太太来给自家干活了吧?老太太是说啥也不同意,说在农村待一辈子了,一上楼手不是手脚不是脚的,太难受了。

林家老四老六本来跟哥几个就不亲,来了应付一下就过了。剩下老大老二和老五,一看老三跟老七哥俩这日子过的,要说不羡慕,那就是说瞎话了。老三人家是当官的,他们学不了,可老七就是种地的,他能干,他们也没啥不能干的呀!

村里都说,林老七这几年种经济作物,能挣好几十万,原本他们是不信的,可如今看看他又是买拖拉机又是买楼的,就是没挣上几十万,二三十万总是有的。一个个的,就都活了心。跟林大海打听关于种经济作物的事儿,都是老庄稼把式了,林大海一说,没有不明白的。

林老大、林老二都有孙子的人,干不动了,但是他们儿子能干呀,当场就跟儿子们说,让来年跟着他七叔好好学,也种经济作物,将来挣了钱,也进城里买房子,送孩子到县里上学。

哥哥弟弟们都这么多说了,林大海能说啥,只满口的答应着,有啥事儿尽管找他好了。

林老大家两儿两女,大儿子林洪比林大海就小三岁,家里两个孩子小的还比黛玉大一岁呢。跟林大海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关系向来也还维持得不错,至少比他爹跟林大海的关系近些。

“老叔,那开春我可就找你去啦,我的底子薄,也买不起地,来年就先可着我那十来亩地儿折腾了,来,我敬你一个。”林洪跟他老叔没大没小的习惯了,又是在酒桌上,听了他爹的话,拿起酒杯就给敬酒。

他弟林福也不傻呀,一看他哥趁着酒劲儿给他老叔下套,这要是一杯酒喝下去,来年那种子,肥,农药的钱,他叔不得先给垫着?到秋卖菜的时候,他叔不得出车帮着卖?他麻溜儿也把酒端起来了,跟着敬。

林二伯的儿子林树一看,立刻也跟上。

林家小一辈儿的,男孩儿总共哥六个,目前种地的就这哥仨了,小的都还在念书,老四家的大儿子不念了,也去南方打工了,人家也不种地。

见他们都有心要挣钱,林大海只有高兴的,哪会不乐意拉把。都是亲侄子,把他们拉把起来了,不比穷得揭不开锅了再找他借钱强?真那样的话,难道他还能眼看着亲侄子饿死?

端起杯子,一口就把酒喝了。

林老大林老二看林大海这么痛快,也高兴,回家还都说自家媳妇儿,让以后少占老七家的便宜,也别一天到晚在屯子里嚼舌头,说什么绝户什么的,大伯娘二伯娘为了自家儿子,只喏喏的应着,心下到底是嫉妒贾敏的好日子,妯娌两个私下念叨着,现在过得再好有啥用?将来还不是没儿子养老。

不得不说,在楼上过冬,比农村是要方便很多的。不用每天抱柴禾烧烟,烟熏火燎的了,最方便的还是上厕所,真是享了大福了。

姐仨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也都各有各忙了。

黛玉把上学的时候没来得及看的法律书又都搬了出来,也不看小说了,就背法条儿,本来还想着找些案例,看看人家都是什么打的官司,她也学着把那些法条灵活运用一下,也别死读书。可是小县城的新华书店里根本就买不到她要的书。只好作罢,等着开学了去小赵老师家里查电脑。

小赵老师与王欢老师终于修成了正果,元旦的时候举行了婚礼。他们的新家装修得老漂亮了,也装了电脑,王老师知道黛玉对电脑有兴趣,早就跟她说过了,随时可以去他们家里玩。不过假期是不行,小两口回省城去了。

家搬完了,日子越发的安定。

第四十四章

过完了年,林大海两口子又在学城里待了一个月,林月开学又去她五伯家寄宿了。还有半年,这姑娘都已经急得不行了,小书包一背,自己颠颠儿的就回去了,她爸说要送,还不乐意,非得自己走。林大海哪能放心哪,就在后面偷偷的跟着,回去就看到,人家还没直接去她五伯家,而是先回了家,把家里空了几个月落的灰尘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把被褥什么的全都拿出来晾上。

全都拾掇完了,才去她五伯家。

林大海回来就跟贾敏夸他闺女呀,这个懂事儿呀,这个能干呀,他咋这么会生呢!仨闺女全这么好。

“不够你得瑟的了,你自己生一个我看看?”贾敏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都是要怼一怼的。

“行行行,你功劳大,都是你的功劳,行了吧!”林大海小酒儿喝着,也不跟媳妇儿犟的。

等到地回暖了,路边的树都绿了,两口子就得回去准备种地了。

之前就找好的给黛玉姐俩做伴儿的人也定下来了。是贾敏的一个远房表姐,姓张,是个寡妇,过了年刚五十岁,黛玉姐俩管她叫大姨,张大姨一儿一女都结婚有自己的日子,她自己一个人在家闲着,地都给儿子种了,就一个小孙子,也上了幼儿园不用人看了,听贾敏说,张大姨半辈子最是干净利落不过的,让她来家里帮衬,很是放心,一个月给五百块钱,供吃住,双方都挺满意的。

张大姨来家里认了门儿,贾敏就说,让她在主卧住,反正他们两口子一回去就要忙开了,到年底也没啥时间回来住。张大姨说啥也不同意,只说给她在饭厅搭个小床就行,家里平时吃饭都是在茶几上,也用不着饭厅,住人是没问题的。

虽然说也给了工钱,可毕竟说到底还是亲戚帮忙,哪有让人家睡饭厅的道理嘛!林大海想说林月那房间空着,不如就住那一间。他一个大男人,粗心,想不到小姑娘本来就有家回不得,不可能想让别人用她房间的那个心态,贾敏也是难。

还是林星看出来大人为难,又觉得张大姨不肯住主卧的坚持很得她的心,主动提出来让张大姨住她房间,刚好她房间本来就放着沙发床,放下来就能住了。林大海两口子又上街给买个一个衣柜,一个床头柜回来。张大姨就算是在家里住下了。

又陪了两天,见黛玉姐俩适应良好,两口子才算是放心的回了农村。

楼也住上了,林大海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买车了,可有干劲儿呢!

学校里没什么新鲜事儿,就每天上课下课的。

同学们的成绩到了这个学期开始有了分水岭,好坏就很分明了,跟不上的就算是彻底掉队了,再追上的可能性不大了。

林星因为有黛玉这个外挂,成绩一直保持得不错,还稳步有提升。能排进班里前十,全校前一百名的样子。但是四中的教学成绩在县城里是排不上号的,要想确保能考上高中,怎么也得前五十名。后面的就看运气了。

黛玉当然不会操心这个问题。讨厌的生物课中考是不考的,最讨厌的物理课,她还得接着死磕,靠着智商强顶,她全县著名小天才的人设还是不崩。明年中考,现在县里从上到下的都对她满怀期待,据说连市里的教育界人士都有知道她的名声的了,明年她如果能保持住现在的成绩,可是能上新闻的。

一寒假,背下了《宪*法》与《刑法》六百来条法条,算是过得非常充实和有成就感了。

“你说你背完了《宪*法》与《刑法》?”在小赵老师家查案例的时候,王老师在旁边指导黛玉怎么操作电脑,顺便聊天问起她寒假都看了什么书,结果黛玉就说背了两部法,王老师的表情就是智商受到了暴击的样子。

“是啊。”黛玉回得没心没肺,一点儿也没觉得自己的话给她老师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为啥要背法律条文?”“正常人类”王老师觉得自己跟不上学霸的脑回路了,怎么才一个寒假的时间而已,原本觉得挺能谈得来的学生,他好像看不懂了呢?

“我想上大学的时候考个律师证。”黛玉就说了自己的计划。

“你不是要当网络工程师吗?怎么又要考律师了?”这么任性的吗?

“不冲突呀。我觉得女孩子多懂点儿法有好处,最起码知道怎么保护自己。”黛玉说完,还点点头,肯定了一下自己的说法。

“呃……你说得对。”然后王老师就决定不再跟她讨论这个问题了,“那你自己看着,我去帮你赵老师做饭。”

这就是天才的特殊待遇了,不但随时能上老师家串门子开小灶,还能蹭到饭!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

上半年林家最大的收获是,春蒜的价格已经疯掉了。可能这就是命吧,自打林大海开始种春蒜,蒜价就年年看涨,年年都以为价都涨疯了,做好大小年的准备,准备第二年不赔就行,结果第二年还能更疯。

林洪、林福、林树哥仨今年跟着他们七叔种蒜,一下子就翻过身来了。可是一点儿都不高兴,后悔死了都。就恨自己胆子小,不敢借钱租地多种,就只种自家那十几亩地,两口子干活儿,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种三四十亩一点儿问题没有的。没看林大海两口子今年又租了三十亩,总共都种了六十多亩了,只有栽蒜的那几天忙不过来,雇着人忙着干,平时两个人就看得过来的。跟人家一比,他们得少挣多少钱呀!

林五伯这次倒是一点儿没亏,他那人就是个稳。两年前就跟着种,第一年就种了三亩地,说试试。第二年,种了五亩,还说试试。试了两年,总算觉得把稳了,今年租了十亩地,加上自家的,种了二十亩,挣了七八万。要不是怕林庆考不上高中,准备自费的钱,他也能在城里买房了。

林大海是想低调也低调不了。地里就那么点儿事儿,周围都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那蒜价一出来,他能挣多少钱,谁心里没数儿啊!都知道他这三个月的时间,至少二十万的进账。

低调不了,他就不低调了。很快就把车提回了家,五万块钱,所有手续都办完。他也是有楼有车的成功人士了。等把白菜萝卜种到地里,每个周末,都带着林月回城里住。

“咱现在是不是就是电视上说的那种新式农民了?”林大海坐在车里,美滋滋的跟贾敏显摆。

这时候的农村,日子真的是越发的好过了。税也不交了,还有补助,村村通上公路了,粮食价格也在一路走高,科技再发展,各种机器、农药啥的应有尽有,以前一年都得绑在地里,施肥除草的,活儿没完没了。现如今,也就是他们种经济作物,忙一些,屯子里那些懒汉,只种玉米的,一年加起来就两星期的活儿,剩下全年都是休息日,还不少挣。

“可不是咋滴,现在日子多好过呀!你看看星儿她们姐仨现在吃啥喝啥穿的啥!咱们这么大的时候有啥?能吃饱饭的就是好人家了。”贾敏也感慨上了。

林月坐在后座,沉默如鸡,这种时候,可千万不能刷存在感。只要一出声儿,接下来一大通思想政治课就得安排上了,不到晚上睡觉都不带结束的!

作者有话要说:

目测林妹妹很快要上高中了。

上高中就要上《林黛玉进贾府》那一课了,哈哈。

啊,对了,还有《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我得先去复习复习,看看怎么能不虐到林妹妹……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第四十五章

一路上第N遍听父母忆苦思甜之后,终于到了家,林月二话不说,下了车直接窜上楼,进屋就把门关上了,直到吃饭之前,拒绝见人就对了。

林大海和贾敏也知道孩子们早都听腻了他们两个的成长史加奋斗史,对林月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行为也只是摇摇头,见怪不怪,林星也不比她好多少,就只老闺女小妹每次能老老实实的听着不跑,不过他们都很是怀疑,那孩子坐在那里只是出个人,脑子里还不一定在想什么呢!只不过是人家脑子好用,能一心多用罢了。

贾敏在家的时候,张大姨偶尔也会回老家看看孙子,给带点吃的用的啥的,但是她一个月也回不去一次,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待在家里的,只要她在,能干的也都不让贾敏上手,心态摆得特别正,就把自己当保姆。

人心换人心,张大姨越是这样,林家人就越不把她当外人了。

“表姐,我没有亲姐姐,你在这家里,就是我亲姐姐,总这么把自己当外人干什么?我又不是没手没脚,还能我坐着看电视,让你做饭洗衣服?”贾敏在厨房跟张大姨一起做饭,跟她念叨。

“好啦,好啦。我知道了。小敏哪,这也就是你了,打小就厚道。”张大姨也笑,心里也觉得暖。

有个能信任的人在家里,不知道能省多少事儿。特别还是亲近的长辈,张大姨又是个有成算的,有这样的长辈在家里,对姐妹几个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至少黛玉就在张大姨的身上学会了很多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