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重来也无用[双重生]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13(2 / 2)

林涣叹了口气,他意识到,自己不够奸猾,也不够狠心,做不成好人,却也不明白坏人该如何当,兴许这辈子是不会有什么前程了。或许他该永远呆在青州这个小边城,也没有什么不好。

他看了眼一旁的陈蓉,心想,这里的怪人也不只他一个呢。

台上的宋灯总算学完了燕家这套开蒙用的剑法,她喘得厉害,眼睛却闪闪发亮,显然喜欢极了。

燕虞是个很好的老师,他并不简单强迫她依葫芦画瓢地去学好每一个动作,而是耐心地同她解释这一个个动作的缘由,为何此时挑,为何此时退,为何此时防,为何此时刺。

这些可都是时机。

燕虞听了她的夸赞,笑道:“若是让我教你其它剑招,我可就教得没有这么好了。我学的那些东西里,唯独这一套剑法,是父亲教给我的,所以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自己琢磨这里面的一招一式都有什么意思。我很高兴现在能把这些感悟教给你。”

宋灯想让他轻松些,于是转开话题道:“这样练下去,说不定以后我会成为一个剑客呢。”

她双眼含笑,看向燕虞,等着他取笑她。

可燕虞认真打量了她一番,竟点了点头。

宋灯露出错愕神情。

燕虞这才轻轻发笑。

宋灯意识到,这回才是燕虞的捉弄,有些哭笑不得:“好呀,燕世子,你这捉弄人的本事是越来越高了。”

燕虞道:“其实也不完全是捉弄你,你确实有些天分,我看你的耳力便比旁人强上几分。”

他与宋灯拆招时,虽有意放慢了速度,但宋灯的反应以初学者来看还是称得上灵敏。燕虞注意到,她看不见对手时的反应,并不比她看得见时的反应慢,这说明她并非用眼睛去看,而是在用耳朵去辨别剑的来势。

这不像是有意练出的应对,倒像是天生的反应。

耳力好么。

宋灯仔细回想,倒也能从记忆里挖出那么一点佐证,就好像当年在宫里,元孟的人用暗器击灭蜡烛,方澜涓没有一点反应,只有她听见了暗器破空的声音。

宋灯心里涌上一丝期待,问道:“那我真的有可能练成用剑高手吗?”

燕虞一本正经道:“如果你从现在起,能一日用十二个时辰来练剑,寒暑不辍,那么你四十岁那年或许可以闻名天下。”

宋灯又好气又好笑,最后道:“你既这么说,就证明我确实有闻名天下的禀赋,那我多宽限自己一些,每日练两个时辰,等八十岁那年再出山好了。”

燕虞笑而不语,心想,笨姑娘,等到八十岁了,你哪还提得动剑呀?

可过了片刻,他便发现,其实从坐下说闲话起,他们便一直在轮流说蠢话。

燕虞看向宋灯,他知道她聪明伶俐,胜过许多男子百倍。而这样的一个聪明人,却愿意陪他说蠢话。

燕虞不知道,他的眼神突然变得太过柔和,以至于宋灯的笑慢慢怔住,一时侧开了脸,用自己双手捂住发烫的脸颊,只粗心露出发红的耳朵。

宋灯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她许久没有这样的情绪,以至于恍惚间觉得有些陌生。

燕虞的轻笑好像响在耳旁,让她不得不抬起头,强装镇定,随意寻了个话题:“世子,我听曹将军说,你救了他一命。”

宋灯想,说起战场上的事,应当便不会再让她这么随意面红耳赤了。

说起战事,燕虞不再逗弄她,面上有些沉郁,沉默半晌才道:“曹将军言重了,本就是我分内之事。”

成王舅舅还活着的时候,军中确实多有不便。燕虞身上流着兵家的血,这辈子都不可能看惯王将军不顾城中百姓,一味逃避的行为。他知道军令如山,未令擅出当斩,所以一直忍耐,直到忍无可忍,他在解州前带人擅自离开军营,游击鞑靼,救下一队解州百姓。

等他归营之时,自然无赏有罚,王将军发了好大的火,还问他是不是想踩着他扬名,最后是曹将军出来护下了他。同燕虞一起伏击鞑靼的兄弟和他一道挨了板子,曹将军作为上官,束下不严,挨的板子是他的两倍。

如果只是打燕虞板子,兴许将他活生生打死,他也不会沉默,可看见同行的人与曹将军被他连累挨打,他最终还是低下了不驯的头。

王将军死的那一天,他们其实没觉得军心动摇,甚至觉得,整个大军从未有一刻像那时那么齐心协力。

他死得太迟了,如果再早些,军中损失不会那么惨重。当初跟燕虞一起打过鞑靼的兄弟,到王将军死时已经不剩几个了。

兴许就是从那一刻起,燕虞成熟了。

最后一战前,曹将军定下了兵分两路的计划,一路引敌近青州,同青州守军相合,一路绕背,从后包抄鞑靼。因为不确认鞑靼如何分兵,绕背的一路亦有被鞑靼两面夹击的风险,且四方少人支援,行军风险极大,堪称九死一生。

闻听的诸将皆有犹豫,最后是燕虞摔了酒坛子,对曹将军道:“虞请战。”

最后他们将鞑靼打得屁滚尿流,是开战以来难得畅快的一场大胜战,曹将军走到哪都同人说,是燕虞救了我一命啊。

“其实没那么夸张,只是曹将军想抬举我罢了。”

燕虞笑。

宋灯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一次看燕虞,觉得他比从前更稳重许多。有那么多人命在他手中滚了一遭,想不脱胎换骨也难。

她问燕虞:“最后下决定的时候,你不怕吗?”

“这世上值得我挂念的事情并不太多,祖父是一个,可就算我死了,祖父也仍然是我二叔三叔的父亲。”

他看向宋灯。

那时除了祖父外,只有那么一点尚未萌芽的惦念让他犹豫了片刻。可他知道,就算他死了,她也一样会在遥远的京城盛开,美丽又健康。

第39章 来年见

燕虞最后还是没能告诉宋灯, 整顿好的大军即将再次启程了。

可她总会从旁人那里知道,郁郁了一日后,整理了一大堆方便随身携带的药物, 也不知道是不是合适由她送给他。

可宋灯想了又想,觉得自己也没必要做个时时周全的人, 偶尔犯傻也没什么关系, 既然真想给他这些东西, 那便给他。

不管一旁宋炀神色有多难看。

燕虞便当着宋炀的面接了。

他似乎能看出宋灯心中的担忧,对她承诺道:“来年见。”

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 宋灯便觉得心中紧紧绷着的弦微微松了些。

最后大军出城,宋灯与宋炀一同站上青州城墙,就如当日迎他们进城一般,目送他们远去。

将士身上是修补过的盔甲,腰间配着反复锤打过的开刃新刀。乌压压的一片,气势恢宏地前进。朝中天子下了旨,要么歼灭鞑靼, 要么将其赶出北境千里之外, 让他们永世不敢再犯。

天子一心想立下不世功勋,于是这般狂语能够轻而易举地从他口中吐出。他只关心自己能否在史册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不去想有多少人要为他这一句话埋骨他乡。

在宋灯看来, 如今能收复失地, 挫其锐气,与鞑靼定下和约,方才为上上之策。匆匆忙忙地想要赶尽杀绝, 只会让陈国付出更多惨痛代价,就算最后胜了,也多半是一场惨胜。

可天子有言, 她最后,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祈求一场胜利,希望燕虞和曹将军能平安归来。

大抵正是因为天子如此,她才会直到现在都打从心底希望元孟能够登位。

如果是他,一定明白此刻不该穷兵黩武。

平王府里,元孟自从知道那道旨意后便一直阴晴不定,向来觉得他宽厚的下人们,都不自觉地夹起尾巴做人,生怕冲撞了近来的殿下。

蔺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殿下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没日没夜地写着字,可他心中怒火似乎永远发泄不尽。蔺九偶然过去替他收拾写完的纸,上面的字各个张狂峥嵘地要脱出纸面,笔触淋漓得让他心惊。

蔺九起初不敢发问,是怕触怒元孟,但现在眼见元孟走不出来,便只能硬着头皮替他排忧解难:“殿下,可还在为陛下出兵鞑靼的旨意担忧?”

元孟冷笑一声。

他知道蔺九这是不敢太过冒犯,他对这道旨意与其说是担忧,不如说是怒火滔天。

他曾以为他足够铁石心肠,只要于他有益,他就可以放任一切已经预见不好后果的事情自然发生。

上一次这么做,是在成王推他舅舅领军时,他怀揣着快些解决成王的念头,只花费心机将曹参军调入其中,想着待成王舅舅犯下大错后再让曹将军把控局面。

而这么一个小小的自私的念头,换来的后果便是两城百姓被屠戮,数十万兵将丧生,就连宋灯所在的青州也差点失守。

元孟才发现,原来这些人命,和可能迎来的一些后果,他是无法承受的。

他当然知道,就算当初他真的冒着暴露自己的风险将成王舅舅的帅位夺来,只要开战就必定会有伤亡,顶多不像现在这么惨重罢了。

可到底是有些不一样的。

元孟有时会想,如果当初他对宋灯坦诚他真正能做的事情,与她商议过后再做决定,兴许一切都会不同。

毕竟,宋灯总希望他做个好人。

虽然他时常在心中嘲笑她天真,只为了不打破她幻想而勉强做出善良模样,可现下看来,君子做久了,便做不成奸人了。

元孟闭上眼,长出了一口气。

这一次,他几乎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天子也几乎要改变主意了,最后却还是下了这道荒唐的旨意。

而在他跟前的朝臣大多只会盛赞天子英明。

夺回两州,再击鞑靼,挫其锐气,逼其朝贡,这才是元孟看来最适合眼下的策略。赶尽杀绝,说起来倒是很有气魄,可大军在先前那无能将领手下受损如此之重,如今就算再行整顿,想要一举拿下鞑靼还是太过冒险。元孟只怕一击不成,反而给了鞑靼喘息之机。

现在只能做做梦,希望天降破军星,当真能一气呵成地收拾了鞑靼才好。

元孟怒到极致,空耗心血,这一刻气松力泄,反倒苦笑出声。

这一次,他难得没想着利用这些去排除异己,而是一心一意地为国为民,可费尽心思后到底是一场空。

这便是九五至尊。

倘若他只要用些鬼蜮伎俩,便能让天子口中说出他想让他说的话,做出他想要他做的决定。那他还同人厮杀争夺那个位置做什么?只要静静隐在幕后,像操控台前皮影一样去操控天子不就好了吗?

正是这一次令人生怒的失败,让元孟再一次明白,他还应该再快一些,不该让德不配位的人在那个位置上停留太久,就算那人是他的父亲也一样。

元孟终于停了笔,他心中的愤懑已经不再需要手中狼毫发泄。他听见敲门声,抬头,见有人向蔺九汇报了什么,蔺九脸上显出一丝喜色。

待报信之人退下,蔺九小心翼翼地抬头打量他的神情。

元孟按了按头上的穴位,闭目养神道:“可是有什么好消息?”

蔺九立时道:“殿下,那位荀大夫到了。”

前头林涣寄信来,说宋姑娘寻到了荀宁,元孟那时便欣喜极了。

蔺九当然知道元孟为何欣喜,毕竟这位荀大夫,他们也派人寻了许久,却一直不见踪影,没想到最后竟被宋姑娘找到了。

他忍不住又在心里念叨一遍,果然这才是天作之合。

信可以由不同信使轮换着快马加鞭地送,人却经不起这样的颠簸,是以,在信到了的半个月后,荀大夫才慢悠悠地进了平王府。

可在蔺九看来这时间却刚刚好,殿下如今正因陛下的旨意大动肝火,现下有了这个好消息,心情兴许会好转许多。

果然,他一抬头,便见殿下神色难得和缓,起身道:“让人请荀大夫到一旁偏厅稍候片刻,我要见他。”

元孟换了一身衣裳,来到偏厅时,荀宁已经在里面等待,热茶都喝了一半。

元孟看见了前世无缘得见的荀宁,原来是一个瘦小精干的中年人,长得一副平平无奇的样貌。

元孟想到了母亲逝世前的病容。

纵使他在府外搅动风云,此时的母亲仍然只能被关在深宫中。他打点了宫中多人,便是想让母亲的日子能比往日更舒服些,可是这些都不够。他最想做的,便是治好母亲的病,让她往后不会再受此折磨。

元孟向荀宁行了一礼,荀宁手抖了一下,最后还是受了。从踏入平王府中开始,他便知道,这事情轻易结束不了,既然要悬着命来干,就受了这礼,占这王孙贵族几分便宜又如何?算他荀宁没白来人世一遭。

元孟道:“请先生放心,我既答应了友人,便不会轻易迁怒于先生,先生为我替人行医治病,绝无性命之忧。”

荀宁听到那句“先生”,心想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平王跟宋大姑娘一样,有求于人时便一个劲地给人戴高帽,这一口一个先生都快把他给叫晕了,差点以为自己真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元孟话锋一转:“但我亦知先生的脾气与手段,还请先生多克制几分,不要随意试验,随意用药。先生治病时若有左右为难之处,大可同我商量。先生给先生的建议,我做我的决定,责任亦由我担。先生若是有什么石破天惊的治法,从未在病人身上试过,却又笃定有效,我可以给先生请来更多同母亲症状相似的病人。”